新闻资讯 / NEWS

详细内容

中华文化——祭祀习俗的相关介绍

祭祀,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,无疑是陌生的。但在古代,祭祀却是头等大事,古时候人们因缺乏科学知识,对很多超自然的东西无法解释,认为万物都有灵性,需要通过祈求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。

所谓祭祀,就是通过这样一种“礼物贿赂”的方式祈求神灵赐福消灾的传统礼仪活动。祭祀的对象主要分为祭祀神灵和祭祀祖先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,祭祀活动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,但今天的很多节日便是由祭祀习俗演变而来的,比如春节、端午节、清明节、重阳节等。

微信截图_20230120100959.png

祭祀的产生


在古人类的头脑中,巍峨的高山、奔腾的流水、展翅的飞鸟以及他们所能见到的一切东西,似乎都和人类一样,是有思维和感情的,而且这些事物拥有比人更强大的力量,这种力量足以支配整个世界。正是因为古人意识到人有灵魂,并认为万物也有灵魂,原始的祭祀活动也就开始了。既然万物有灵,人们的任何行动都会被神灵洞察和操控,那么,通过什么方式去沟通神灵,让人类的行为符合神灵的愿望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了。于是,人们开始通过巫术与仪式,通过各种方式祈求神灵的保护,并用诅咒、驱赶等方式辟邪护身。在人们渴望得到神灵保护、驱逐鬼魅的过程中,颇具特色、内容丰富的祭祀文化诞生了。


代表土神和谷神的社稷


古人祭祀的对象非常多,享有最高地位的当然是上天,因为上天主宰着一切。但对于古代的农业社会来说,最为根本和关键的生产资料是土地,相比上天的遥不可及,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更觉得亲切,所以,对于社稷神的祭祀,就显得更加重要了。

社稷代表土地神和谷神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社会,土地和粮食对于先民的意义非比寻常,在周代的祭祀制度中,最为隆重的便是祭上天和祭社稷。后来,“社稷”这个词代指国家,足见人们对土地、谷物之神的感激与崇拜。

微信截图_20230120101105.png

古代祭祀的器具


祭祀过程中有多种多样的祭品要有专门的盛放器皿,因祭祀者身份、祭祀对象及祭品的形状不同,所用的器具也有所差别,比如下面几种常见的祭祀器具:
笾(biān)豆: 笾和豆是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东西的器皿,笾是用竹子做成的,主要盛果品等干东西。豆是木质、陶质或者铜制的,用来盛肉食等湿东西。
瑚琏(húlián): 瑚和琏都是用来盛黍稷等谷物的器皿,因为瑚琏非常贵重,所以用来比喻才能高的人。
俎(zǔ)豆:俎是用来盛放牲肉的器皿,豆是用来盛放食物的。俎豆可以用来代表祭祀。


“牺牲”最初的含义是祭祀中的祭品


牺牲的含义,是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,是对奉献精神的一种婉辞。但是,在中国古代,“牺牲”是祭祀时的专用名词。古人最早驯化的六种动物叫“六畜”,即马、牛、羊、鸡、狗、猪。这些动物在刚开始饲养的时候叫作畜,等到将它们作为祭祀品的时候就叫作牲。牲,最开始指完整的牛,后来成为牲畜的总称,又叫作“祭牲”。而“牲”则代表纯色,所以“牺牲”指祭祀时所用的毛色纯一、躯体完整的祭牲。
在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下,祭祀主要是献食为主,由于在食物中肉类食物是最为难得的,所以肉类是祭祀最重要的祭品。

微信截图_20230120101346.png

祭品在祭祀中的专有称呼


因为祭祀是非常重大的事情,而祭牲又无比尊贵,所以这些祭品不能称呼本名,比如牛、羊、猪,都是有专有称呼的。牛称作“一元大武”,猪称作“刚鬣”,羊称作“柔毛”,鸡称作“翰音”,狗称作“羹献”,野鸡称作“疏趾”,方正的干肉称作“尹祭”,干鱼称作“商祭”,鲜鱼称作“脡(tǐng)祭”,水称作“清涤”,酒称作“清酌”,黄米称作“芗(xiāng)合”,谷物称作“明粢(zī)”,高粱称作“芗萁(xngqí)”,稻称作“嘉蔬”,韭菜称作“丰本”,盐称作“咸鹾(cuó)”;玉称作“嘉玉”,丝织品称为“量币”。


原始社会残忍的“人祭”


人祭就是把人作为祭品用来祭祀神灵,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,那时候人类还处于野蛮阶段,凡是战争中的战俘,除了妇女可以被娶为妻妾、儿童被收养以外,成年的男子通常在祖先灵前被杀,用来向神灵报告胜利。



18321404563


语用国际中文教育logo

语用国际中文教育

地址:上海市静安区大田路129弄1-1号嘉发大厦A座26楼
邮箱:yuhua@yuhuamandarin.com
Copyright 2014-2025,All rights reserved

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3352号-1

扫一扫添加微信
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技术支持: 杭州SEO优化 | 管理登录
seo seo